新闻动态

染发怕踩坑?行业 “反内卷” 战打响,新材料或成破局关键!

来源:四川美拉宁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7-31

“内卷” 已成为当下各行业绕不开的发展阵痛 —— 企业深陷低水平恶性竞争,你降价我便压得更低,你模仿我就抄得更像,资源持续内耗却难有实质性突破。


与之相对的 “反内卷”,则是通过创新与差异化竞争开辟新路径。从汽车业的价格混战到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,诸多行业正经历这样的转型阵痛,染发剂行业亦不例外。


颜值经济崛起与老龄化社会到来,为染发剂行业注入强劲增长动力。Global Info Research 报告显示,2020-2025 年全球染发剂市场规模将以 8.4% 的复合增长率扩张,2025 年有望达 302.90 亿美元;同期中国市场规模也将突破 400 亿元。然而,在市场繁荣的表象下,行业内卷的隐忧正日益凸显。

11



内卷困局:价格战、成分依赖与同质化泥潭


价格战是染发剂行业内卷的直接表现。线上电商平台上,低价促销已成常态,19.9 元 “买五送五” 的染发剂屡见不鲜。这种恶性竞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,倒逼品牌削减成本,最终传导至产品质量层面,形成 “低价 - 低质” 的恶性循环。


成分创新的停滞更显棘手。当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染发剂仍核心依赖以对苯二胺(PPD)为代表的苯胺类化合物 —— 这类成分虽能实现持久上色,却是公认的强过敏原,部分使用者会出现瘙痒、红肿等过敏反应,长期频繁接触更存在潜在致癌风险。


但因苯胺类化合物成本低、技术成熟,多数品牌为控制成本选择延续使用,难以迈出成分革新的步伐。

22


产品同质化则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。从剂型到宣传,各品牌高度趋同:染发膏与泡沫剂型大同小异,“天然无刺激”“植物养护”“洗染护三合一” 成为标配话术;直播间与商品页里,“孕妇可用”“儿童可用” 的宣称不绝于耳;何首乌、人参等微量植物成分被当作核心卖点大肆推广。


但事实上,不少标榜 “植物染发” 的产品,植物萃取成分仅为点缀,核心染色成分仍是化学物质。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,往往只能凭价格或品牌知名度做选择。

33


更值得警惕的是质量问题频发。为平衡 “染发耗时” 与 “持色时长” 的消费者需求,部分企业违规添加过量或禁用成分,埋下健康隐患。


据统计,2024 年国家药监局公开的 535 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,染发剂占比 21.3%;2023 年 601 批次不合格产品中,染发剂以 177 批次居首,占比高达 29.5%,成为化妆品 “黑榜” 重灾区。

44



破局曙光:政策引导与新材料赋能


面对 “内卷式” 竞争的弊端,政策层面已释放明确整治信号。202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“综合整治‘内卷式’竞争,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” 列为 2025 年重点任务;2025 年 7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强调,要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品质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。从汽车、光伏到医药等行业,“反内卷” 行动已陆续展开,染发剂行业的转型同样刻不容缓。


消费者对健康与品质的追求升级,为新材料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。以人造黑色素(DHI)为例,这种新型材料与人自身黑色素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同源,应用于染发剂中,既能实现更自然的染发效果,又能大幅降低过敏风险;其优异的稳定性还可延长发色持久度,减少频繁染发对头发的损伤,堪称行业革新的 “潜力股”。

55


据报道,欧盟已于2024年1月9日批准了首个以人造黑色素(DHI)为基础的黑发产品上市。该产品完全摆脱了对 对苯二胺、间苯二酚等32种染发剂成分的依赖,更不含氨、氧化剂、重金属及防腐剂等,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毒、低致敏的染发新选择。

66


除人造黑色素外,更多新材料正等待行业探索:生物可降解材料可用于包装,减少环境负担,契合环保趋势;智能变色材料有望开发出随温度、光线变化的 “动态发色” 产品,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体验。率先突破传统苯胺类成分局限,将新材料融入研发、坚持创新与差异化的品牌,无疑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,引领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。


染发剂行业的 “反内卷”,需要企业共同发力:以技术创新打破成分依赖,以精准定位跳出同质化竞争,以品牌塑造传递价值认同。唯有如此,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、优质、个性化的产品,推动行业挣脱内卷困局,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。

77
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