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买染发剂时,你是否对着成分表一筹莫展?密密麻麻的化学成分名称,宛如天书。
虽然我们不必深究每一种成分的具体作用,但掌握下面这些关于染发剂成分的常识至关重要——它能帮助我们明辨真伪,避开潜在陷阱。
法规明令:成分必须“透明”
审批严把关: 染发剂在我国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,其配方需经过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批准,厂家必须按获批配方生产,不得擅自更改。
标签全公开:国家强制要求化妆品(尤其是染发剂)真实标注全部成分。这不仅是法规要求(《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》、《GB5296.3-2008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》),更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安全的关键——你能据此避开过敏源,做出明智选择。
抽检现形:三大“模糊术”陷阱
国家化妆品抽检中,以下三种标签模糊现象屡被曝光,直接导致产品不合格:
1. “可能含有”的障眼法:
标签标注“可能含有:XX”、“可能还含:XX”,如下图,某品牌染发膏成分表。
问题所在:配方审批要求明确具体,生产时成分必须固定。“可能”二字纯属推诿,信息真实性存疑,让消费者无从判断实际接触的成分。
2. “XX类”的大箩筐:
标签仅写“苯二胺类”、“色素类”等,如下图,某品牌染发膏成分表。
问题所在:以“苯二胺类”为例,它包含允许使用的对苯二胺,也包含严格禁用的有毒物质邻苯二胺、间苯二胺!这种笼统标注掩盖了具体成分,消费者无法知晓实际添加物是否安全合法。
3. “中间体”的文字游戏:
标签使用“染料中间体”、“染色中间体”、“颜色中间体”等模糊术语,如下图,某品牌染发膏成分表。
问题所在: “染料中间体”范围极广,既包含常用染发剂(如对苯二胺、间苯二酚),也包含禁用物质(如氢醌、邻苯二胺)。这种标注不仅无法明确有效成分,更暗示了可能违规添加禁用物的风险!
核心提示:染发剂标签上的任何模糊表述——无论是“可能含有”、大类统称还是“中间体”等术语,均不符合国家法规,本质是信息不透明,并可能掩盖非法添加,购买时务必警惕。
消费指南:拨开迷雾看本质
细读成分表:购买染发剂等特殊化妆品,养成第一时间查看成分表的习惯。如对传统苯胺类染发剂过敏,可选择核心成分为黑色素DHI(5,6-二羟基吲哚)的黑色素类染发剂,此类染发剂可完全摆脱对苯胺类成分的依赖,染发条件更温和,致敏性更低。
某品牌黑色素染发剂成分表
警惕模糊词:对含有“可能含有”、“XX类”、“XX中间体”等不明确表述的产品,坚决说“不”。合规产品成分表应清晰列出所有具体成分名称。
信赖正规渠道: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购买渠道,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产品批件信息(特殊用途化妆品有“国妆特字”批准文号)。
染发是为了美丽,安全是美丽的基石。当成分表变得“雾里看花”,我们更需擦亮双眼。拒绝模糊标签,选择成分透明的产品,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——让每一缕发色,都闪耀安心的光彩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