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3·15特别关注:染发消费中的“美丽陷阱”,你的权益如何守护?

来源:四川美拉宁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3-19

近年来,染发消费投诉量持续攀升——劣质染发膏致敏溃烂、网红理发店“天价收费”、直播间三无产品虚假宣传……这些“美丽陷阱”不仅让钱包“大出血”,更让健康受威胁。 


每年3月15日,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都在提醒我们:追求美丽时,更需擦亮双眼!

1


一、染发消费投诉三大重灾区


1. 产品安全藏危机:成分造假与违规添加

国家药监局2023年抽检的601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,染发剂以177批次(占比29.5%)高居榜首(《消费者报道》2024年3月)。


抽检发现,染发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  

成分比对不符:产品标签与注册信息不一致,例如未检出标注成分或检出未标注成分;

违规添加超标:如苯基甲基吡唑啉酮、邻氨基苯酚等高风险成分超量添加,大幅提高致敏概率。  


国家药监局警示:氧化型染发剂本身具有致敏性,若违规添加,可能引发头皮红斑、水肿、瘙痒甚至溃烂。  

222


2. 服务纠纷频频发:价格欺诈与效果欺诈

杭州消保委数据显示,美发服务投诉中43%涉及染发纠纷,典型问题包括:  

概念炒作:宣称“进口染膏”,实为国内灌装低价产品;

强制消费:以“基础色缺货”为由,诱导消费者升级高价套餐;  

效果争议:染色效果与承诺严重偏差,商家推诿责任。

333


3. 虚假宣传套路深:披着“天然”外衣的毒产品

2024年9月,央视曝光多款宣称“草本萃取、无副作用”的“白转黑”产品,检测发现其核心成分竟为有毒重金属“硝酸银”,此类产品不仅可能引发皮肤刺激,更存在长期健康风险。

444


二、维权路径与法律支撑


染发维权的具体步骤和法律依据如下‌:

 1. ‌保留证据‌:染发前后对比照、沟通记录、付款凭证、过敏医疗记录等;

 2. ‌协商‌解决:与商家进行沟通,明确诉求(退款、赔偿或重染),保持冷静理性沟通;

 3. 投诉维权:如果与商家协商无果,可拨打12315或向当地消协投诉,详细说明投诉的原因、经过和诉求;  

4. ‌医疗鉴定‌:如果因染发导致过敏,可以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过敏原因鉴定,出具过敏原因鉴定报告(关键法律证据); 

5. ‌法律途径‌:如果以上步骤未能解决问题,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因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,包括医疗费、护理费、交通费、误工费等。

555


三、权威避坑指南

(来源:国家药监局)

3
4
5
6
7


四、未来展望:科技能否终结染发风险?


在染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,其根源就在于传统染发剂复杂的成分体系。传统染发剂多以苯胺类物质作为主要成分,这类化学物质不仅容易引发过敏反应,还潜藏着致癌风险。


近些年来,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科学家们成功在体外合成了人造黑色素【5,6 - 二羟基吲哚(DHI)】,其化学结构和特性与人体毛发的黑色素一致。 而黑色素,正是人类毛发中的唯一显色因子,当黑色素因遗传因素或短期压力缺失时,头发就会变白。

微信截图_20250313143504


实验结果表明,用人造黑色素替代苯胺作为染发原料,无需化学氧化剂、强碱以及金属离子的参与,仅通过空气氧化,就能在头发的皮质层中发生聚合反应,使得染色之后的头发,耐洗涤不易掉色。用人造黑色素染发,条件温和,不致敏,相当于直接在体外给头发补充了黑色素。

原料

 

黑色素作为原料已进入已使用特殊化妆品原料目录(2021版)。欧盟已于2024年1月9日批准了首款以人造黑色素(DHI)为核心成分的染发剂上市。

欧盟


不过,由于受到成本等因素的限制,以人造黑色素为原料的染发剂,目前尚未在市场上广泛普及,但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,这类产品有望成为主流选择。


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,应牢固树立 “安全消费” 理念。选择正规渠道、合格产品,主动了解产品成分和使用方法,发现问题及时维权。大家的每一次理性选择,都能推动染发行业朝着更安全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,让美丽不再有 “后顾之忧”。


END